快樂學習
為了改進新錄製的課程,幾天前通過親友尋找小朋友試讀,給我意見。 其中一位來英家長的回覆,讓我重新思考一個香港人的熱門教育話題: 快樂學習。
網上媒體報道和這位媽媽的真實經驗,都指出小朋友從香港來到英國之後,都變成喜歡上學。 他們下課後也不需要做功課,有更多時間休息和玩樂,相比在香港讀書時要應付排山倒海的作業和測驗考試,以致睡眠不足,真是天堂與地獄。 我替小朋友和家長們高興,因為一直以來,我的教學理想,都是希望同學如我一般,享受尋求、繼而獲得知識的樂趣。
成年人為生活為家庭,可能已經無動於衣食住行以外的世界。 慶幸小孩子多少還有好奇心,有興趣知道一些「不切實際」問題的答案,例如地球既然以每秒(沿赤道)460公里這樣高的速度轉動,為什麼我們還可以站穩在地上,絲毫不動 ? 為什麼我們可以將一個皮球從裏面翻出來變成外面,而不需要將皮球割開 [a] ? 又或者50英鎊的小提琴跟5百萬英鎊的小提琴有何分別? 若然他們繼續尋根究柢,得到的不單是知識,更是智慧。
所以我也崇尚快樂學習,教學過程更常常注意如何引起同學興趣。 既然如此,為何我會有感於上述那位來英媽媽的回應? 原因是此時記起早前跟我兩位學生的爸爸關於教育的討論。 他認為快樂學習只是理想,人要學會做不喜歡做的事! 當時我也覺得他的主張不無道理 [b],現在對照一下這位家長的心聲,有了新的體會,就是我們應否太強調快樂學習,或者如何定義快樂學習才有意義。
如果問家長,他們認為子女出生後的最初十幾年,最重要的「任務 」是什麼,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答案: 學習。 不過,當問到學什麼的時候,答案是否就只有學校課堂上的內容,例如語文、數學、自然科學、歷史? 然後所有科目拿 A 畢業,便算圓滿完成任務? 多年前某一份香港報紙做了一個調查,主題是家長對子女未來的期望,結果,快快樂樂過活遠遠超出其他選項。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,除了從學校獲得上面所提到的知識,孩子們還必須學會其他「技能」,才能在年長後真正獨立,過一個快樂人生? 下面就是我認為同樣重要的另類「課程」清單: 當遇到挫敗,如何自省; 當苦惱的時候,如何尋找快樂; 當孤獨的時候,如何自處; 當面對誘惑,如何自持; 當面臨抉擇,如何取捨。 若果「快樂學習」以顯淺內容、少功課來達到,同學們就很容易習慣捨難取易,只做喜歡做的事情,下課後鍾情於遊戲機多於課外讀物。 不過,閱讀卻是解答我上面一系列問題差不多唯一的方法。 我常常建議父母在家裏建立一個小型圖書館,又讓孩子從高小開始閱讀經典小說原著,就是這個原因。 我也提倡「超前學習」[c]。 先不要說立志入讀劍橋牛津,就算期望考進心儀的中學,在英國唸書的同學其實有更多空間做更好的準備,同時間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。
真正的快樂學習應該包含汗水甚至淚水。 但它會為孩子帶來獲得智慧一刻的喜悅,克苦之後成功的滿足。
[a] 這是我的老師 Professor Stephen Smale 在1957年證明的一個名為 Sphere Eversion 的數學結果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nW6eynFxvI&ab_channel=mathIsART
[b] 這位爸爸有此獨特觀點可能與其特殊經歷有關。 他在天台木屋長大,自小發奮改變命運,不僅於中文大學電子學系以一級榮譽畢業,更獲羅德學人殊榮,赴牛津大學唸經濟學博士。 其後到金融界發展,曾任 UBS、Barclays 董事總經理,現任 J.P. Morgan 倫敦機器學習傑出中心所長。
[c] 詳見我另一篇文章:《超前學習》。